黑色钻石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黑钻”(黑色钻石)这种材料,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真正了解ta的人并不多。因为黑钻本身有些“有悖于常人的审美观”。但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珠宝首饰领域,黑钻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GIA对黑钻的理解是很透彻的,之前也发表过很专业的论文来讨论黑钻的形

后台收到一位小伙伴的私信,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这位小伙伴应当是业内的朋友,问我们:为什么像Petra、Dominion那样规模已经不小的矿企,还是会陆续申请破产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四月份的时候已经发表过相关的文章进行解释。既然小伙伴再次问起,就以尽量通俗的方式回答一下吧,就当是再一次“科普”。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开矿挖钻石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第一步的勘探工作可能就需要三五年,甚至是十几二十年。公司需要对整个矿区进行很仔细的搜索排查,以及和当地做好所有的协调。在科技不怎么发达的前几十年里,这一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
对,大到超过你我的想象。

一般公司做完第一步之后,就没钱了。所以需要向银行贷款,或者融资来做后面的步骤——组织挖矿。
于是一个巨大的“坑”就形成了,那就是——债务。
大量的公司会选择从银行贷款,这样他们每年就需要把挖到的钻石(毛坯)卖掉,用这些收入去还债和支付各项费用等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矿企卖掉钻石收到的钱是够还债的。但是还完债、付完所有费用之后,利润就很少了。这么说不是给矿企叫冤,而是客观的事实。不然各位可以去看看几大矿企的年报。

不过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市场变化。这次疫情一到,下游市场(零售端)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整个消费能力急剧下降。在“涟漪效应”的影响下,中游(加工厂)就不敢从上游(矿企)进货了,直接造成那些靠借债挖矿的公司(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收入去还债。
很多公司开始吃老本,拿出前几年赚的钱来还。有的公司开始融资,但这样的经济形势谁敢轻易给钱?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盘子越大的矿企,负债也越多,需要的现金流就越多。
102克拉钻石成交价1.2亿港币,买家是日本人
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经历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之后,就以121,562,000港币(约合157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这颗重达102.39克拉、D色、FL(无瑕)净度的“鸽子蛋”钻石。 如我们在9月26日的文章中写的,这颗钻石切自加拿大Victor矿(现已关
所以不少公司在那个时期就开始降价卖毛坯石,这样至少有钱来还债。
但钻石市场很有意思,67%的货源都在De Beers和Alrosa两家手中。疫情期间这两家都不降价,那么能卖的量也都很小(大概只有平时量的1/10左右)。而那些降价的小矿企,直接拉低了毛坯石的价格(因为他们销售占比扩大了)。
所以当时有不少人惊呼:钻石降价了!
其实不是钻石降价了,是大公司不卖钻石了而已。

这么做唯一的原因,不是非得要控制市场什么的,而是不希望整个行业的库存贬值。
假设两大巨头都开始降价20%,那么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库存贬值20%,关门的公司会更多。到时候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就更大。

回到矿企的问题上来。在债务的压迫下,中小型矿企如果连降价也卖不出去钻石毛坯的话,基本也就歇菜了。比如Petra和Dominion这两家,之前名列“世界前六”,还是因为负债太多而破产。其中Petra负债很恐怖,居然有6.5亿美元。股东和投资人都疯了,所以人家只能开始变卖资产(钻石矿)。
Dominion卖给了自己的母公司下属的另一家企业,Petra似乎也找到了下家,不过具体消息还没落实。

这就是为什么挖钻石的矿企“即使挖到钻石还是很穷”的原因。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外界认为的“钻石矿企很有钱”,其实不是那么正确。因为矿企的钱,都是流动的钱。稍微有一点点阻塞,那就会有崩盘的风险。
这么讲,相信即使不是学经济的小伙伴,也能明白了吧。
除非像De Beers和Alrosa那样有大量资本或国家力量支撑,否则真的很难熬。
当然了,大矿企也有自己的麻烦,这事儿咱们以后再说。
希望以上回答能让那位小伙伴满意。
Diamond Spectator
本文源自头条号:钻石观察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钻石的‘原貌’原来这么‘不起眼’
在钻石的产销过程中,一般只有切磨工厂及上游链接相关钻石产业才有较多机会看到未经商业切磨处理的钻石。类似像钻石交易所、批发商、珠宝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大多数看到的是已经被切磨处理后的圆明亮形和花式琢型钻石。 钻石分离原岩后会经过专业的切磨人员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70799.cn/?id=1374
- 转载请注明: 钻石人生 于 99钻石网 发表